2024年12月23日
撒馬爾罕兩天遊(比比哈藍清真寺)
去到第二日,今日一整日都會留喺撒馬爾罕,像上一篇講一樣,撒馬爾罕嘅主要旅遊地區是十分之少,主要圍繞着一條步行街。
大家可以從最出名景點Registan square開始步行,這條街沿途會經過不同嘅清真寺歷史建築。
由於我發現呢一堆清真寺都各有特色,我會喺接下落嚟幾篇文章逐一介紹:
首先就係帖木耳離世前親自監督的最後一個清真寺-比比哈藍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
建造原因
清真寺建於1399-1404年,是以其最重愛妻子命名。
帖木耳於印度戰役戰勝後帶了95隻大笨象來加入建造,他決定為所愛的妻子及自己的名聲建造該世紀最大最高的清真寺,最後亦在這裏安放了他妻子的陵墓。
建築特色
清真寺對面的正門由七種不同的金屬製成,兩側是50米高的陶瓷柱。
兩座小清真寺從南北向內看,看著一個巨大的大理石古蘭經,裡面寫著奧斯曼古蘭經,據說是歷史上第二部《古蘭經》,其文字非常大,可以在柱廊的陽臺上閱讀。
建造過程
清真寺原先於五年內已經建設好,但帖木耳在1404年軍事行動完成後回來時,對清真寺的施工進度及外觀,特別是主圓頂感到不滿。
他更認為本身入口的拱門太矮,他希望見更高的們,所以部份的建築是在那時拆掉再重起。
當時鐵木爾每天就是會到清真寺前監察工人的進度,會拿着肉及金幣,當他認為進度如理想的時候就會扔向工人那裏以作鼓勵。(相信而家呢個年代係好難會接受到咁嘅上司,但那是13-14世紀)
野心太大
帖木耳計劃將當時的建築技術推到極限。但他太雄心壯志地追求建築的高大,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當時的技術上的缺乏。
所以清真寺的結構完整性問題很快就在施工途中暴露出來,而當時工人只能集中在各種重建和加固。清真寺於僅僅幾年後,第一批磚頭便從巨大圓頂上掉下來。及後需要很多修復的工作。
此建築物更於鐵木已死後(1408),工程進入爛尾,及後的王朝也主要是盡量修復而已。
部份重建
於1404年部份完成的建築物,於16世紀末餘下的其他皇朝也放棄清真寺的修復工作。
在那之後,清真寺慢慢惡化,變成了被風、天氣和地震侵蝕的廢墟。
此後該地區也經歷不少的地震,分別把其他的建築部份也震碎了。
十七世紀的地震摧毀了建築物一半以上。而更於1897年的地震中最後一個圓頂也開始有裂縫,信徒們也不敢進去祈禱。
最後終於在20世紀末烏茲別克政府開始修復三座圓頂建築和正門,這清真寺終於能用當今嘅技術重見天日。
現在
現在當我去到的時候,會見到一個半完成清真寺。
但同時亦會被拱門及清真寺的高大震懾到,很難想像600年前,在建築技術還沒有現在那麼先進時,他們用大象及一些比較原始的物料及概念就已經可以建成這麼高大的建築物。
相信那一個年代要去顯示自己皇朝的實力是需要透過建築物的高度及技術。
個人感受
其實我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更深入的去了解這個建築物的歷史,當時去的時候只是覺得是其中一個清真寺(可能對外行人來說,清真寺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有點奇怪為什麼他像沒有完成一般。
當了解到這是帖木耳死前最後一個親自監工的清真寺,感覺這個建築物不只是單單一個建築物,更代表他(身為一個戰無不勝的將軍、皇帝)這一生的價值觀及希望以一個什麼形態去留給後世。